×

Banksy:“艺术”眼中的战争与和平

Banksy:“艺术”眼中的战争与和平

在英国,18-24岁的年轻人票选了一位“神秘人”为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。这位在英国青年眼中人气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简·奥斯汀的

“神秘人”Banksy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,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。但正因如此,他的不拘一格和刁钻古怪自成一派。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大胆辛辣的讽刺和对时事人心的深刻洞见,他的作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,或者细思恐极。

温暖的阳光下,海水气味的凉风吹拂着沙滩,椰树叶子微微摇摆,然而一切都被冰冷残破的围墙阻挡。仅一墙之隔,美好生活对于战争中的儿童如同奢望。

这幅作品中的小女孩儿名叫潘金菊,出自越战期间的真实照片。她当时被美军飞机投下的汽油弹烧伤,衣物尽毁,只能无助地光着身子跑出家门。Banksy将她的形象放入涂鸦,而与她携手的米老鼠和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,令人憎恶。

孩子与战争是Banksy笔下最残酷的对比——战火是对纯真和希望最无情的摧残。这幅画则一反常理,进行了一场可爱的“复仇“:女孩反而对全副武装的战士进行搜身。

除了针对事件的讽刺,Banksy还有着杜尚式的对经典的调侃。比如这幅:蒙娜丽莎扛起了火箭筒,让人忍俊不禁。

对战争的反思并非空穴来风,出身社会下层的Bantsy,从少年时期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冰冷和残酷有所警醒。

这幅《缝制荣誉》也是Banksy的代表作之一。穷困落魄的黑人小孩在黑作坊里缝制英国国旗,讽刺之意一目了然。

Banksy对于“以钱为核心”的资本主义从不留情面。这幅画中,女孩被ATM机伸出的机械臂一把攫住。

在这幅作品里,三个孩子在旗杆上升起了一个Tesco(乐购,著名连锁超市)的塑料袋,还不忘捂着胸口表达“敬意”。

Banksy谈起政治毫不避讳。他没有放过最近的英国脱欧事件——欧盟旗被他敲掉了代表英国的一颗星。这幅画位于英国东南部的港口Dover ,这里未来将是英国与欧盟地区的分界线,所有从 Dover 港离开英国的人都可以看见这幅宏大的作品。

对于伦敦奥运会,Banksy也没有给政府好脸色。无论是标枪运动员手中的火箭筒,还是小孩手中的奥运五环,都是满满的不屑和嘲讽。

Banksy的“艺术反击战”不只针对英国。2016年,他在法国大使馆附近的墙上画了一个衣衫褴褛、申请哀愁的少女,身后是一面破烂的法国国旗,缓缓升起的催泪弹浓烟即将把少女淹没。这幅作品参考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《悲惨世界》,讽刺的则是法国政府在北部城市加来,使出催泪弹驱逐难民的恶劣手段。

对于Banksy,政府也十分头痛,他“破坏公物,影响市容”的行径,再加上形似“喷子”的出格内容经常让政府十分光火。

比如2007年,Banksy在TFL伦敦交通局大楼外作画一幅,恶搞了电影《低俗小说》中的桥段。火冒三丈的交通局称,这幅涂鸦“造成了一种社会腐烂的气氛”。虽然周围的市民纷纷反映很喜欢这幅作品,但政府表示:“我们的涂鸦清除队可不是艺术评论队”,最后还是将画作清除。

但Banksy对政府的不屑态度也十分鲜明,常常以此调侃。这幅画作甚至无赖地表示“我在这儿”!还不忘在旁边涂上双黄线。

的确,由于涂鸦活动的非法性,Banksy早年的艺术活动常常受到警察的打击和追踪,生活和“安全”都得不到保障。而如今,他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“涂鸦教父”,他的作品也得到了更多尊重。

但时至今日,Banksy仍然保持着“游击队”式的生活方式——从不对自己的作品发表看法,也很少接受采访,即使出现在媒体,也带着头套出镜,保持着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的神秘感。

30多年来,墙一直是Banksy的主战场。“墙”作为公共空间重要的构建物和展示物,具有更多的文化象征。

Banksy曾在一次采访中说:“有人说,涂鸦破坏别人的财产,你在上面涂鸦,是不近人情的。可是,在我30公分大的头脑从未允许的情况下,每天都在被广告穿透“。对金钱与权力构建的“墙”,Banksy一向嗤之以鼻。

正如村上春树所言:“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,我永远站在鸡蛋那边”。而Banksy的涂料与村上春树的笔一样,是对抗“墙”最尖利的武器。

Post Comment